在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加持下,不僅每個人的吃穿住行被安排得明明白白,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,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享受到最新鮮的內容服務。
久而久之,每個人都只關注自己更傾向選擇的東西,以及能使自己愉悅的信息領域,無論是圖文、視頻還是游戲,最后將自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「繭房」中。
敏感的人先發(fā)聲,痛斥網(wǎng)絡技術讓我們困頓于算法,甚至直斥商業(yè)資本作惡,將人類關進信息繭房。
不可否認,很多商家企業(yè)利用信息繭房悶聲發(fā)大財,把AI弄成KPI,或者ROI。
在所有的信息傳播中,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本身就并非是全方位的,加上人天然就是趨利主觀的生物。應該說,即便沒有誕生網(wǎng)絡,這種“信息繭房”本身也是存在的,只是影響的范圍、速度和程度沒有這么快,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沒有這么強烈而已。
眼下,很多內容平臺也都在研究如何對抗這種信息繭房,不僅僅是因為服務平臺用戶,也是在為平臺自身的維穩(wěn)和多樣化努力。
在物質內容尚不豐盛的時代,技術大大提高了供給產能和標準,這種模式化生產應用,解決了平臺抗運營成本和盈利的壓力,不僅帶來了內容行業(yè)的井噴式發(fā)展,也帶來了更多一夜成名的暴富機會。
唯流量論把真正有價值的內容打得更散更稀薄,最后大家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,沒有價值的東西。找好內容需要費時費力在沙里淘金,供給側的平臺和需求側的用戶,大家都在抓瞎。
我們需要一套更加聰明、高效,更個性化和智能的內容分發(fā)技術,需要它能夠針對個體的特征和需求,及時精準地投喂最匹配的內容。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內容生產者更有針對性地找到復刻、批量制造“爆款”的方法,發(fā)家致富。
更高階的人工智能學習和內容分發(fā)的算法,帶來了絕佳的投放效率,平臺從現(xiàn)金流和流量給予創(chuàng)作的刺激補貼讓內容生產再度繁榮。
起初這個只有魔法可以打敗魔法的希冀,結果成功走向了屠龍少年終成龍的結局。
在信息渠道更通暢,也更透明的情況下,過去每兩個小時就有一個熱點,變成了現(xiàn)在任何一個淺薄的熱點,都可以在熱搜榜上賴一兩個星期。支撐它下不去的理由,僅僅是數(shù)據(jù)支撐下一大批性質雷同的二傳二改。
每個人消化信息的能力都在變弱,但大家對內容精彩程度的期盼和閾值,都在一波又一波的熱點信息迭代中被拉升。
我們的情緒、好惡都過于明顯,我們容易怠惰疲倦,容易造成失誤,這樣的效率不足以洞開未來世界的大門。
去年,在第一屆騰訊ConTech大會上,騰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 content和technology的「人機協(xié)同 內容共生」理念。
ConTech并不是對技術進行簡單的歸因,或者僅在現(xiàn)有技術上再做一次全新的沖刺,這是一套針對內容平臺上內容和技術的雙料組合。
機器并不能真的識別好內容,機器只能識別大家喜歡點哪些內容,在機器眼中,流量高就是好內容。
所以在內容生產上,除了利用手段解決一直困頓的內容篩選分發(fā),在內容處理上更強調滿足用戶的基礎閱讀體驗,提高創(chuàng)作者營收的問題,更強調人機協(xié)同配合下實現(xiàn)對高質量內容的追求。
在ConTech的理念之下,騰訊新聞希望通過合作伙伴計劃,來鼓勵優(yōu)質內容產出,讓更多人看到好東西,收獲更愉悅的體驗。
隨著眾媒時代的來臨,在這個人均媒體的時代,每個人既是行走的信息也是媒介。
手機攝影越來越清晰,圖文、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的進階發(fā)展,傳播信息渠道泛之又泛。更別說AI對于人無時不刻地模仿學習。
但是算法沒有辦法實現(xiàn)內容的理解,它只看點擊量?;谥形牡牟┐缶?,有些內涵向或者不良誘導向的內容,需要有編輯來承擔這部分辨別工作。
興趣和多元本身并不存在沖突,這就需要有人去參與編輯甄選,去針對內容去做一個更加多元的分類和引導。
今年12月3日,2020騰訊ConTech大會召開,關于落地,騰訊新聞有更多想法。
當我們在論述如何用機器輔助人工做出好的內容生態(tài)的時候,需要解決四個問題。
這里還有另一個潛在的問題,憑什么創(chuàng)作者要來你這里創(chuàng)作,有錢嗎?這可以歸類為激勵問題,激勵本質上也是內容生產的一部分。
很多專門的做號機構會通過SEO以及Abtest來嘗試什么內容會被機器推薦,這也是為什么大家總能在內容平臺刷到同質化內容的原因。
人的評判說真的,比機器靠譜不到哪里去,很多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好文章,說真的讀起來都有一種傲慢感。
喜歡裝比是文人最大的問題,我自己在這點上就非常突出,所以我經常被世界毒打。
坦率地講,我很討厭中臺這個詞,因為這個詞99%的語境下,本質都是華而不實的裝比,而且還是不高級的那種。
我見過的中臺十個里面有九個是為了KPI,或者技術老板為了給自己拉人頭瞎吹的,這年頭搞技術的也要向上管理和向下忽悠。
這幫高學歷人才滿口技術術語,整天改變世界,其實做的都是可以被簡單替代的事情。
對,是SB,但不是傻瓜,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東西目前支棱不起來,但還是一起默默演戲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騰訊新聞的中臺確實是有效的,ConTech理念確實是在執(zhí)行。
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感知,深度特稿的年代其實已經過去了,調查記者已經餓死的差不多了。
但今年以來,我們看到的特稿正在變多,而大量深度文章背后,是騰訊新聞在發(fā)力。
不僅僅是自己旗下的工作室,除了《深網(wǎng)》《棱鏡》《谷雨實驗室》這些深度欄目,騰訊新聞也通過ConTech合作伙伴計劃與大量的深度文章作者建立了聯(lián)系,我的讀者應該偶爾能看到我和騰訊新聞TOP計劃聯(lián)名首發(fā)的稿子。
至于更多像《十三邀》《財約你》《時代我》《和陌生人說話》《巔鋒》這樣的節(jié)目,說穿了更為看重的則是口碑。
這并不能代表ConTech的精髓,充其量只是編輯制的勝利,并且這里面還有很多用戶對于淺度營銷文的憤懣加成。
當前內容平臺的技術應用主要是在分發(fā)層,既然分發(fā),就必然存在效率和反饋,這和好壞無關。
既然系統(tǒng)容易識別出那些有爆火潛質的擦邊球內容,那么不存在技術難度,關鍵問題就是價值觀問題。
騰訊的答案是,涉及到民生的部分,例如新聞,將是百分百不可出現(xiàn)問題的,不需要流量思維,新聞最重要的是快速、準確、權威、可信賴。
如果涉及到共創(chuàng)生態(tài)部分,則是在機器之后,有人工介入,騰訊新聞服務內容生態(tài)的200多個專業(yè)編輯,足夠支撐這套體系。
正如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在這次ConTech大會上所說的那樣,“有生命力的內容生態(tài),會不斷推動創(chuàng)作者和用戶的雙邊收益最優(yōu)化,共同追求生態(tài)的‘綠色GDP’”。